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有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部署,我也讲了不少意见,大家要继续抓好毫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巳经制定了文件,文件写的很全了,今天我集中就几个重大问题讲点意见。
一、深化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我国是人口大国,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千年求索、百年奋斗的目标,将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2014年5月4日,我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讲:“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丰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世界上的著名大学,不论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如何更好把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发挥高校对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都需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高校抓住了、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放松了、丢弃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党委应当指导青年的思想,指导教师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强调要把青年、把后代教育好,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胡锦涛同志也说过,要“切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就是为了更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
总的看,这些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呈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各级各类高校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面对各种噪音杂音、风吹草动,高校总体保持稳定。这里面,高校思想政工作功不可没。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培养社会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高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存在模糊认识,对我国高校发展目标要求的把握还不到位;有的高校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个别教师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还不强;有的高校阵地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等等。这其中,有些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需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成栋梁之材。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不少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一流入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有2500多所,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2800多万人。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数量,比世界上很多国家总人口都多。要把这么多青年人培养成优秀人才,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道德人品教育。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做人是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高校工作要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展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高校、各有关部门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学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所高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长不成参天大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
第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进行的。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高校作为阵地。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长期以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找到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高校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理论学科。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克思主义。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义者。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切实防止出现一些人担心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各门具体学科,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明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而不是照搬现成结论,更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院(系)等党组织书记、行政负责人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如果有人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那就应旗帜鲜明予以抵制。
第二,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同北大师生交流时,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我当时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就如同朱熹所说的“月映万川”。事实上,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阐释,讲清楚其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要坚持贯穿结合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教学和学习密联系起来,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引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三,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高校发生的事情会影响社会,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会响高校。我们要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同时,我们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要辨析甄别、过滤净化,不能照单全收,当传声筒、扩音器;对各种错误思潮,要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要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的管理,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校园传教,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确保高校和谐稳定。
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高校在保持和谐稳定方面把工作做好了,就能产生很强的辐射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正能量。
第四,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基于高校而存在的,高校治理得如何,校风和学风如何,既影响和决定着、又反映和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必须同鼓励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如果校凤不好、学风不好,学校管理混乱,教师心神不宁,学生心思不定,教书没有兴致,学习没有精神,歪门邪道的东西大行其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高校的校风和学风问题,这些年社会上议论比较多,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教学和学习管理不到位、不严格,应该管的没有管起来,应该严的没有严起来。
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没有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学习凤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法为治之本。我们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规范了高校办学方向和基本制度。很多高校依据高等教法制定了章程。有了章法,就应该依法依章运行,执行校纪校规,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就要贯穿高校治理各方面,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和学风。
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但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认识问题。这里,我强调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看清发展大势,把握历史规律,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历史不会是平坦的、笔直的,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的500多年间,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这就像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蜿蜒曲折,却始终奔腾向前。正确认识这种曲折,同看得到前进大势同样重要。现在,一些人宣扬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说到底,不是意识形态偏见,就是历史短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在现实实践中向前发展的,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实践。要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也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很多学生遇到国内问题,就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么样的,喜欢拿西方来比。如果没有正确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学生中的很多思想问题,根源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应该而且必须回答好。
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行得通,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历史和现实作出的回答,是国际对比得出的结论。我们讲中国特色,既是独具特色的,又是独具优势的。比如,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方方面面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相比之下,以政党轮替、三权鼎立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所谓“权力制衡”演变为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这次美国大选就充分暴露了西方政治体制模式的弊端,弄得美国一些头面人物也唉声叹气,讨论美国政治制度弊端的文章汗牛充栋。一些国家盲目移植或“被输入”西方政治体制模式,结果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到处推销他们的体制模式,不惜使用武力,结果怎样呢?伊拉克怎么样了?叙利亚怎么样了?阿富汗怎么样了?利比亚怎么样了?结果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还比如,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拿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单。而世界上一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套用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结果跌入发展陷阱,难以自拔。
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全世界70%以上的减贫任务,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而且现在推进力度很大,成效明显。这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性成就,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联合国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制度优势,党和国家集中力量抓,全社会都来帮,这在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做得到吗?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领域都可以列举很多。对这些事实要理直气壮讲、深入透彻讲,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有人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要通过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第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我们教育引导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向学生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讲清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第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引导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要帮助学生锤炼意志和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一,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学生获取知识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高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首先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资有师、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让学生信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不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发展的时代意义。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让他们把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光荣使命、终身追求。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课堂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乡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只有学生认可和接受推出的活动,有可能进一步去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
在相关调查中,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照本宣科,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材过于理论化,注重结论,忽视了生动性和可读性;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够。结果是,教师讲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想听,学生想听的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弄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要力避千书一面、千人一面的大一统、一般齐,力避脱离实际的杯“空话”、“大话”,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师上课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艺术性。有的教师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
第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重大。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了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当好生力军。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进行国家层面规划,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教材建设方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深入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深入研究“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要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体制机制,集中骨干力量,统筹优势资源,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现在,教材编写主体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在选用上一定要把好关。要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制度,国家统编教材要推动使用,水平不高、导向有问题的教材不能使用。
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学术话语体系。现在,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材中,直接搬用西方理论方法和名词术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缺少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缺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语言,就不能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学术发展的指挥棒。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把评价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避免用别人的尺度裁量自己。
第三,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校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前列,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努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丰富活跃的。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校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既要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也要办好学生社团、抓好学生创新实践。抓好第二课堂建设,需要高校努力,也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全社会支持。各界应该主动同高校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大舞台。
第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在哪里。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要“跳出高校看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要及时调整单点着力、统一发力的工作思路,不能一种药方包打天下、医治百病。要根据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形成有的放矢的新媒体矩阵。要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把我们要讲的道理、情理,把我们要讲的现实、事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注重表达方式、传播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多讲鲜活故事,多作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要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
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澄清是非、伸张正义,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加强互联网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五、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是教书人有机统一。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教学活动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对学生思想、观念、言行的响最直接。如果教师不承担起教书育人职责,甚至出现误人弟情况,那就会动摇甚至颠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我们强调既要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要当好“人师”,道理就在这里。
第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陶行知先生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兼具“学高”和“身正”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原则上强调教书育人,而必须通过具体制度规范来落实教书育人,让每位教师意识到自己责任所在,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里怎么说,更在于课堂外怎么做。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修身立德,在大是大非、善恶曲直、义利得失等方面出了问题,给学生讲再多道理都会变成空话。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第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高校是研究学问的殿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同时,高校也不能搞成世外桃源,教师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在,不少高校教师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有些还曾经长期在国外求学生活,虽然受过系统学术训练,但缺少社会实践锻炼,虽然熟悉学术前沿动态,但缺乏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心忧天下、经时济世的志向,今天的教师更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应该有研究未知、探索新知的氛围,有鼓励学术争鸣、学术创新的空气。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对学术研究特别是理论前沿问题,要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勇于提出独到见解、创新观点。同时,高校不少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只要是学术问题都可以研究,但研究成果怎么使用要有个规范,课堂上怎么讲也要有个规范。高校教师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不能信口开河,不负责任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人生态度上的消极。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党委要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思想领导,就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要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党委组织部门统筹指导高校党建工作,党委宣传门统筹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抓好高校思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和督导检查,形成党委统一领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定期分析高校思想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亲自出马,再忙也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实、抓好。党委(党组)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要协助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一要调查研究,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最鲜活情况,解剖麻雀,研究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方,增强工作预见性和实效性。二要上讲台作报告。我在地方工作时,多次去高校作报告。这几年,我先后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同师生交流。要到高校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情国情民情,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形势政策报告可以,同师生座谈、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只要入情入理讲清讲透,学生都会欢迎。这项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做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也要多包容、多宽容,认真研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要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对高校思治工作遇到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常抓常管、站到一线,积极推动解决。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态度鲜明,决不能爱惜自己的“羽毛”。
坚持党的领导,在高校要落到实处。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不折不扣得到贯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抓好高校党建各项任务,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去。要坚持党管高校改革发展,在发展规划、治理结构、重大改革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确保高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干部选拔监督管理,在人才培养使用、交流引进等方面把好关口。要注重选拔最优秀的人担任高校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当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高校党委管方向、谋大事力度不够。“腰杆”挺不起来、使不上劲;有的高校“校长负责”比较实,“党委领导”比较虚;有的高校书记、校长纠结于谁是“一把手”的问题。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重点把握三方面问题。一是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校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贯彻执行党委决定。二是党委要贯彻民主制,议大事、谋大事,重要干部任免、人才使用、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评价评奖,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三是要严格标准、严格把关,选好配强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我一直强调,高校书记、校长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这个标准是具体不是抽象的。高校书记、校长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深厚的学识学养、强烈的事业心,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追求;既要掌握教育工作规律,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方向。高校书记、校长都要对照这个标准检验自己、审视自己、提高自己。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这些年对高校的巡视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弱化。有的高校基层党建层层递减、越往下声音越小,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平时感觉不到存在,关键时刻顶不上去。究其原因,除了主观上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努力不够外,客观上就是高校党的组织不适应这些年高校快速发展,没有找到自己的方位,没有创新功能实现方式。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适应高校发展趋势,遵循高校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院(系)党组织要在院(系)重大办学问题上把好政治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要求贯彻到院(系)工作中。党支部是分布在教研室、实验室、教研团队、学生班级的“火车头”,也是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要抓在经常、严在平时,对不合格党支部精准施治、集中整顿,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占55%以上;每年全国新发展的党员中,高校学生占37%上。党员做先锋、做示范,群众就会跟上来。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教育学生不要出于功利化的目的申请入党,而是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立志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要加党性锻炼,锤炼过硬作风,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现在,民办高校数量很大,在校生600多万,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也在增长,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这些高校的办学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可以不同,但在坚持正确政治向、正确育人导向上没有例外。要把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学院校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延伸工作手臂,建立健全党组织,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选派,确保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
最后,谈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要建设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要选优优配强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强化他们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和意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